作者:張國雄,男,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選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8年第1期,注釋從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向世界貢獻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2017 年1 月18 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了詳細完整的闡釋,主張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共同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這些內容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體系,並指出了踐行的具體路徑、方法和終極目標,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融為一個整體,在人類政治文明中溶進了中國的主張、中國的道路,這是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的理想方案,也是中國人民的美好願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后,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關注,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日漸成為國際共識。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著豐富的特點
一是跨國性。當今世界經過全球化浪潮,國與國之間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利益交集的命運共同體格局。當今全球治理面臨的各種重大挑戰都超越了國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各國必須齊心協力方能共同面對。
二是整體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要有整體推進的意識,需採取綜合治理方略,政治上互尊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文明互鑒,生態上綠色低碳,缺一不可。
三是平等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體是各個主權國家以及各個國際組織,每個國家的民族、宗教、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等等都存在差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習近平總書記2014 年3 月27 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文明,必須互鑒。尊重各國的差別,平等相待,加強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是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偉大進程的重要前提,多元化、協作化是世界發展的趨勢,所以共商、共建、共享就成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原則。
四是多時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基於中國對全球化之后的當今世界格局及其發展趨勢的判斷,這是現實時態﹔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偉大進程的目標,則是未來時態,需要我們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認識這一帶有理想性、歷史感的理念。
二、華僑華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時態的參與者、見証者、執行者
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前提的當今世界格局,是全球化的產物,形成了現實時態的命運共同體。今天的全球化是英國近代全球化的延續,工業革命以后,貿易、資本向世界的流動,將遠隔大洋的各國聯系起來,形成統一的市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擴張將世界連為一個整體。說明當今的命運共同體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世界各國聯系越來越緊密是一個歷史的趨勢,現實時態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歷史的時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3 月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所做的《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主旨演講中就指出:今天人類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時空裡。歷史時態、現實時態、未來時態在結果上看似相同,世界各國聯系成為了一個整體,但其實有本質的區別,它們形成的原則、方式、核心價值都有根本的差異。
歷史時態和現實時態形成的原則、理論和方式是以西方為中心,遵循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零和游戲規則,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其中沒有平等的地位,這個共同體毛孔裡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馬克思《資本論》對資本的評述)。中國倡導的未來要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目標是合作共贏。
用三個時態來審視華僑華人和僑鄉,一個重要的事實是,不論在歷史時態還是在現實時態,華僑華人都是命運共同體形成的重要參與者、見証者和推動者,僑鄉從近代就受到世界政治、經濟脈搏跳動的直接影響。
在東南亞,華僑和當地民眾一道推動了當地農業、工業、城鎮的建設發展,是最早參與東南亞開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美國,19 世紀中期大量華工參與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淘金潮中,與大量來自歐洲的勞工一起,為滿足美國工業化大量的資金需求做出了貢獻。在橫貫大陸鐵路建設的過程中,華工的貢獻同樣卓著。美國橫貫大陸鐵路被歷史學家譽為是“一條永不能斷的鋼帶”,把美國東西部連接在一起,正是華工的參與才使這條原本計劃14 年建設的戰略大通道不到7 年就通車了。正如美國歷史學家所言,如果沒有中國人用生命闖過了白人難以忍受的艱苦難關,鐵路不可能建成﹔即使建成,也要拖很久。這條被譽為19 世紀人類最偉大工程之一的鐵路對美國的國家統一、西部邊疆大開發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贊譽鐵路華工奮斗、進取、奉獻的精神是一座豐碑。
華僑華人近現代以來在大洋洲、歐洲、非洲等世界各地參與當地建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同樣卓著。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他們是以勤奮拼搏、和平相處的方式做出自己的貢獻,經常是在不公平的環境中,為近現代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發揮推動作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參與命運共同體形成的歷史傳統,看到渴望平等相待、協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基礎和歷史責任,而華僑華人必將在構建未來時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成為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一。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華僑華人研究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
近代以來,中國就是大量輸出國際移民的重要國家,也是國際移民與其遷出地聯系很緊密的國家。中國的海外移民分布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今天的華僑華人群體,中國政府正式公布的數字是6000 萬。這一龐大的群體與僑鄉(移民的遷出地、祖籍地)的關系雖然經歷了落葉歸根、落地生根到今天的溯源尋根的變化(李明歡的觀點),不同時期對僑鄉發展產生著不同的影響,但是抹不掉的血脈烙印、割不斷的文化基因,讓僑鄉成為了他們的“根”。基於前者產生了華僑華人研究,基於后者產生了僑鄉文化研究。那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對華僑華人和僑鄉學術研究可以帶來哪些啟迪呢?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蘊含的特質啟示我們,華僑華人和僑鄉研究需要更多注意用世界的眼光、歷史的眼光、平等的眼光和文化交流的視角予以審視,這可以使我們的學術視野、學術價值、學術思維方式進一步的拓寬轉變、使學術格局進一步提升。中國學者可以據此對國際移民研究領域的理論創新有所作為(李明歡的觀點)。
用歷史的眼光、多時態的視角研究華僑華人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貢獻,研究中華民族在命運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由此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為什麼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開放包容、平等相待的態度,這是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
華僑華人研究已經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一點無可否認。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理論貢獻還非常少。在理論上多是運用西方的跨國主義等有關國際移民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無疑是值得學習借鑒的,但也要注意到這些理論的局限,現有的西方理論多是以西方人的視角構建的,潛移默化中容易讓我們的華僑華人研究不知不覺地帶有了西方中心的思維定式和視角,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學術格局。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很多又帶有中國中心的特點,在選題和分析角度等方面,往往局限在中國的視野來討論,這同樣會限制我們對華僑華人宏大歷史全面、客觀、深入的認知,而無法客觀評價華僑華人對世界歷史的獨特貢獻。這看似矛盾,卻是客觀的存在。
比如,我們在美國鐵路華工的研究中,較多關注鐵路華工群體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比較多地研究橫貫大陸鐵路建成通車后,美國《排華法案》的頒布,民族不平等、社會歧視、法律不公正對華工的嚴重迫害。這些當然需要我們研究,而且要將中美雙方的官方、民間、媒體資料和學界的成果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這是我們對先僑的歷史責任和學術使命。同時,也要承認我們至今的研究多是就鐵路華工研究鐵路華工,沒有研究同時期其他族裔勞工在美國的境遇,沒有比較鐵路華工與同時期其他行業勞工的經濟收益﹔忽視鐵路華工實際的經濟回報研究﹔重視華工對美國的貢獻而對僑鄉的貢獻重視不夠,也沒有比較其他族裔對美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強調鐵路建成后華工沒有享受應有的禮遇,忽視1869 年5 月10 日橫貫大陸鐵路通車典禮上二十多位華工代表被單獨邀請到車廂受到鐵路公司隆重宴請、高度評價而后美國媒體長期跟蹤這些華工的歷史細節(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火車站候車大廳懸挂了一幅反映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油畫,在畫中特意添加了華工的形象,以示補正)。總之,鐵路華工研究悲情的心態和眼光較重,有理有據地說透鐵路華工對美國歷史的獨特貢獻就嚴重不足。因此,也就缺乏對美國鐵路華工卓越貢獻全面、科學的評價,國際學術影響力不高,主要在國內傳播。
再比如,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在加強國別華僑史研究的基礎上更應該加強華僑華人歷史的整體研究,探討華僑華人整體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行為特征、歷史地位、獨特貢獻,以改變目前華僑歷史研究視野多集中在華僑華人身上,多為簡單的國別史堆砌的思維定勢和研究方法。要看到,一些現象不僅美洲華僑有,東南亞華僑有,其他地方的華僑社會也有,有的現象甚至在國內也存在,而整體的審視和比較研究很缺乏,更遑論與當地其他族裔的同類現象做比較了。不僅華僑歷史研究是如此,華僑華人現狀研究也有很多是就華僑華人談華僑華人,就一國談一國。例如華僑華人媒體狀況的研究,很多都沒有將視角投射到住在國的媒體生態上,很少做不同國家不同區域華僑華人媒體的比較分析。
這是不是可以說帶有中國中心的色彩呢?!筆者以為,中國中心或者西方中心都有偏頗。吳於廑先生在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提出,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要擺脫西歐中心論的影響和堆砌國別史的簡單研究方法,從整體看待世界史。這一論述至今仍然有生命力,對華僑華人研究亦是如此。站在世界發展的整體高度,從住在國歷史發展的全面角度,研究華僑華人,以天下觀天下,是值得我們努力的學術方向。在這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全球治理的理念,也是華僑華人研究一個理論創新的方向和思維方式。
加強華僑華人對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鑒貢獻的研究,也是值得我們努力的又一個方向。華僑華人不僅是國際人口移動,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體和動力源。
近代以來,在海外形成的華僑華人社區——唐人街已經成為集中傳承中華文化的場域和中華文化的符號,成為了住在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族裔和諧的重要潤滑劑。我們當然要研究它的中華文化源流,同時更應該從住在國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的角度去看待華僑華人的獨特貢獻。在美國橫貫大陸鐵路建設過程中,崎嶇陡峭的高山工地,華工從中國帶去的獨輪車很好地解決了鐵路建設物資運輸的最后一公裡問題,內華達山脈狹窄的山路就是這樣大量使用中國獨輪車來進行運輸,提高了效率。華工不懼挑戰、不畏艱險的膽識勇氣和聰明才智與美國其他族裔民眾開發西部敢於冒險、勇於吃苦的品格融為一體,成為美國精神的一部分。后來加尼福利亞州農業的開發,中國傳統水利技術、果樹嫁接技術得到運用,華僑華人的奮斗成為了美國農業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外僑胞又將他們在住在國的所見所聞傳回僑鄉,帶來家庭、村落、城鎮的改變,形成以中外文化融合為特點的僑鄉文化形態,僑鄉因之成為近代以來最早與世界接軌的中國鄉村,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殊類型。
以開平碉樓為例。為了保護家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從19 世紀末到20 世紀40 年代初在廣東開平僑鄉大量興建碉樓,最后形成了無“碉”不成村的僑鄉景觀。興建碉樓的資金主要來自海外鄉親,使用的是進口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大量吸收了國外的建筑文化。最有意思的是建筑行為特點。開平碉樓絕大多數是鄉村工匠設計建造的,他們對外國建筑材料性能的了解,對鋼筋混泥土建筑技術的把握,對外國建筑文化的認識,來自華僑的書信、畫報、圖樣等以及工匠們自己的理解,承接工程的工匠與僑眷相互商量碉樓的功能和造型設計,最后建成的碉樓亦中亦西,亦土亦洋,拱券和柱的比例、混泥土水泥沙石材料配比和鋼筋主筋拉筋的配置可能都不符合教科書的規范,造型的組合也很隨意,完全是按照他們的愛好進行。目前保留的1833 座碉樓形態各異,沒有一座是重復的建造。國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文化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身影,把開平碉樓稱為外國“建筑碎片的組合”十分貼切。同時,它又保留了大量本土傳統的建筑文化。碉樓的背后是僑鄉民眾對外來文化的廣泛接受,開平僑鄉“衣食住行,無一不資外洋”。與中國沿江沿海城市的近代建筑不同,在開平僑鄉,華僑、僑眷、工匠成為外來文化的傳輸者、吸收者和創造者,開平碉樓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對這種獨特的文化交流創造行為和遺產的世界普遍意義的充分肯定。
華僑對住在國文化的傳播,僑眷和鄉村工匠對外來文化的接受消化,沒有外來壓力強迫他們這樣做,這是一種不自覺的自願進行的文化交流行為,他們以和平的心態、和平的方式實現著對進步和時尚的追求。開平碉樓所展現的中國僑鄉民眾對待外來文化的包容態度和開放吸收的創造能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基層社會擁有文明互鑒、文化平等交流的廣泛的民眾基礎和長期的社會實踐基礎。
民心相通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社會基礎,文明互鑒、文化交流是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條件。近代以來在海外在僑鄉,華僑華人和僑鄉民眾進行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實踐,其成果融入當地,成為住在國文化和中國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華僑華人和僑鄉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將極大地擴展相關的研究領域,是值得我們努力的學術方向。
僑鄉是國際移民的產物,從19 世紀的60 年代至今已有150 多年的歷史了。僑鄉文化研究從華僑華人研究的“背景”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始於21 世紀初,時間雖不長,發展空間很大。以世界的眼光審視,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不僅要加強與同時期中國非僑鄉地區的比較,更要開展與其他國家國際移民遷出地的比較研究,這樣我們才能夠從世界整體視角去把握中國僑鄉文化的特質和普遍的世界意義。
華僑華人與僑鄉民眾的跨國文化交流實踐還告訴我們,僅僅從住在國、從僑鄉去認識他們的文化交流行為,評價其遺產價值,都是不全面的,需要綜合起來考察,才能形成完整的認識。從2014年開始,廣東五邑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合作開展美國鐵路華工研究,對這個國際移民群體在兩個場域的杰出貢獻進行一個整體的探索評價,就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同理,雖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的學科分類是世界史,僑鄉文化研究被列在中國史的專門史目下,其實它們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都是“僑”的研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這兩個學科提供了研究方向、研究重點的啟迪和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