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刊物
【分析探討】論當代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發經典特質與經典化研究
2018年03月16日08:46  來源:中國僑聯

朱巧雲(1971 —),女,文學博士,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海外華人詩學家、海外華人古體詩詞、比較文藝學等研究。

 

當前,國內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作為海外華文文學源頭的古體詩詞則少有學者關注,是一塊亟待開墾的學術園地。此外,雖然文化研究去經典化的思想逐漸蔓延,但女性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等所呼吁的要重寫文學史,關注文學的經典化、重構經典等問題也成為目前學界討論較多的話題。因此,對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經典研究的討論,有文學史、詩學層面等多方面的意義。筆者近十年來一直關注海外華人的古體詩詞作品,也發表過相關的論文,但對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經典化問題,則沒有觸及。近年來,饒芃子教授提倡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研究,對經典研究之於海外華文文學發展的意義、海外華文文學經典研究的特殊性、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化等問題都有論述。在她的啟迪下,筆者對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經典化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對海外華人古體詩詞有無經典性和經典化的基礎、如何經典化、經典化有何詩學意義、存在哪些難題等問題都有一些淺見,但限於篇幅,本文著重分析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經典特質及經典化的路徑,拋磚引玉,以求教於方家。

 

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經典化的研究對於建構海外華文文學史、海外華人移民史以及研究古體詩詞的現代性、變異性等都有重要的價值。這一命題的提出,一方面基於海外華人古體詩詞所具有的特質,這種特質是其成為經典的內在條件,也是經典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則是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海外華人創作出浩瀚豐富的詩詞作品,而且無論是東南亞、美洲還是歐洲都涌現出許多詩詞名家,他們團結華人組建詩社,對古體詩詞在海外持續不斷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深厚的歷史積澱,構成了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經典化的重要基礎。

 

 
 

一、異域情懷的詩意抒寫—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經典特質

 
 

 

對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經典特質的分析,應以海外華人新體詩、小說等文體、國內古體詩詞創作以及海外華人所在國文學作為觀照的三個維度。循此思路檢視海外華人古體詩詞作品,其成為經典的特質即在於異域情懷的詩意抒寫,以古體詩詞的形式抒寫異域文化的獨特體驗,其所具有的離散性、跨文化性、世界性等是國內古體詩詞以及海外華人所在國文學所沒有的特質,其以短小精巧、古典雅致的體式抒寫真切而強烈的情懷又不同於海外華人其他體裁的作品,其語言及寫作體裁亦迥異於海外華人所在國的文學。下文將從四個方面對這種特質內涵進行詳細討論。

 

(一) 鄉愁母題的深化與拓展

 

鄉愁是中國文學中亙久彌新的母題,海外華人古體詩詞對鄉愁的表現有多方面拓展。鄉愁母題蘊含著炎黃子孫深厚的文化情感以及生命意識。漂泊在外的游子,縈繞在心頭的是濃郁纏綿、揮之不去的故國鄉土情。這是海外華人詩人著力抒寫的母題之一。對家鄉的思念,對故國命運、經濟建設的關注,對故國統一的渴望,對美麗故園的贊美等,都是這一母題的體現。遍覽海外華人詩作,故園情延綿不斷,無論何時何地,游子心中都充滿著對故國、家鄉和親朋好友的綿綿思情。幾乎每一位移居海外的華人詩詞作者都有這方面的作品。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游子思鄉之作,但從地域角度來說,古代文人的漂泊更多地是本土、本國境內,而海外華僑則是遠離故國,或是無法返回的,或是帶有遺恨的百轉千回的漂泊離散,其間的況味自然與古代游子多有不同。因此,海外華人古體詩詞中抒寫的漂泊在內涵上已有所拓展,其表現的中國情結是對中國傳統游子思鄉的承繼,也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同時,古代游子多是在中秋、元宵、重陽等節日抒發思鄉之情,或者寫故鄉的風物、親人以紓解思鄉情懷,而海外華人對鄉情的訴說要比古代游子更為多樣,滲透在多種題材的抒寫中。

 

1.吟詠中國傳統節日,抒發濃郁的鄉愁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民族情懷的體現。海外華人詩人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尤為在意,往往寫詩填詞以抒發他們強烈的思鄉之情。正如比利時華人沈德光《歲暮寄懷》前半部分所雲:“異鄉經作客,無節不思親。縮地恨無術,跨天豈易伸。”這類詩詞中,尤以端午感懷和中秋懷鄉的居多。端午節因屈原而被稱為詩人節。端午吊屈原,不僅表達海外華人對屈原的懷念和歌詠、對故土的思念,也抒發他們的詩人情懷和弘揚國粹的信念。如法國華僑趙宗曾寫多首吊屈原的詩歌,其中《詩人節吊屈原》寫道:“瀟瀟龍吟游北海,權威虎嘯震南山。文壇詩苑今憑吊,赫赫英名耀宇環。忠貞屈子著離騷,帷幄經綸世俊豪。萬裡碧空揚浩氣,汨羅白浪滾滔滔。”歌頌屈原的忠魂愛國、詩苑英名,以抒發故國情思。海外華人中秋懷鄉的詩詞也是多不勝舉,如法國老詩人賴良的《中秋感懷》:“年屆中秋情更牽,千般往事涌胸間﹔烽煙驚破天倫夢,長使月圓人不圓。”中秋牽起胸中萬千事,月圓人不圓的夜晚注定是不眠之夜!

 

2.熱切關注國內局勢與社會發展

 

19 世紀中后期到 20 世紀中期,海外華僑對國內政治局勢十分關心,很多詩詞寫甲午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等政治軍事事件,表達他們“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愛國情懷。著名新加坡華人詩人邱菽園在 1938 年 2 月至 6 月,寫了一百多首題為“抗戰韻語”的竹枝詞,如“請君聽我抗戰詩,漫無奇語敢矜奇。河山依舊人才出,同射天狼旭日旗!”還寫了很多《戰時雜感》、《抗戰書感》等抗日詩作,表達他對故國命運的深切關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海外華人對故國的建設等較為關注。舉凡香港、澳門的回歸、兩岸統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領導人出訪、“兩會”召開等各種議題,都牽動著他們的心,發而為詩詞,表現他們對國家建設、命運的關心。這類詩詞多不勝數,此處僅以曾任歐洲龍吟詩社副社長的法國華人史亞卿的作品為例略加說明。他的很多詩詞,如《七律 一統吟》、《憶秦娥》(迎香港回歸)、《鷓鴣天》(展望政府機構改革成功)等,都表達出對故國的殷切希望和關心。如《憶秦娥》(肅清貪官)批判國內貪污腐敗現象,褒揚政府的反貪舉措:“貪風烈,營私舞弊填私欲。填私欲,個人暴發,百姓貧赤。高層領導腕如鐵,貪官污吏清洗絕。清洗絕,神州再現,漢唐明月。”

 

3.以歷史人物、朝代、事件抒發故國情懷

 

除了屈原外,孔子、班超、李白、杜甫、蘇軾、岳飛、陸游等古代文人騷客、忠臣義士都是海外華人歌詠的對象。有些詩詞創作於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等周年紀念日,以史為鑒,希望國人不忘國恥,建設富強的新中國。還有很多詩詞緬懷已故的中國國家領導人和為革命捐軀的烈士,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秋瑾、黃花崗烈士等。如曾任法國巴黎龍吟詩社副社長的羅郁生,在 1977 年所寫的五七言交錯的長詩《古來賢相誰與匹?—為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周年而歌》中,從周恩來的出身、留學等寫起,歷數周恩來參加的革命活動和建國之后的嘔心瀝血。如雲:“身膺總理職,重整乾坤容。賢能盡選任,天下真為公。百花欣齊放,建國聲勢洪。國務善規劃,全民何華嵩。經濟上軌道,除去白與窮。外交求與國,轉弱為強雄。團結亞非拉,原則倡萬隆﹔和平為世界,樹立不朽功。……”對周恩來的事跡和貢獻做了簡潔明了的敘述,表達了詩人對周恩來的深切悼念,和對祖國繁榮昌盛的祝福。

 

此外,還有很多描寫中國壯麗山河、名勝古跡等方面的詩詞,也表達了海外華人的殷殷鄉情和強烈的自豪感,不再一一枚舉。

 

(二) 漂泊、創業之苦的記憶

 

海外華人對故國鄉土的思戀,不僅僅是由於中國人懷舊與不忘本的民族特性所致,也是緣於海外漂泊的不易與不堪。生活在異國他鄉,生計艱難,孤獨寂寞,很多人還受到所在國不公正的對待和迫害,精神上遭受了嚴重創傷。很多海外華人常常以《旅懷》《傷懷》《感懷》等為題記錄他們在異國生活和創業的艱辛,以及所在國對華人的排斥與打擊。姚懿庭《卜算子》(移民有感)中的“欲問移民感若何,客地涼初透”正可以概括華人在海外漂泊的感受。

 

《金山歌集》和《埃侖詩集》中有多首詩反映了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前半葉華人到美國所受到的欺辱和折磨。如“游美因冇冊。洋人多勒索。我講南時佢講北。欲訴冤情又語塞。口嘿嘿。思量無計策。被困牢籠飛不得。汝話苛刻唔苛刻。”這首淺顯的廣東話詩歌真實地寫出了華人初到美國,語言不通,遭到勒索的冤屈無助與憤慨不平。還有很多詩都描述了早期到美國的華人被關在天使島木屋裡的不堪經歷和憤恨、憂愁、無奈的心情,旨在譴責美國對華人百般凌辱,“有強權無公理”、“猛於虎”的霸道與殘酷。

 

除了 19 世紀后期美國的排華運動,20 世紀 70 年代,越南、柬埔寨等國也掀起排華運動,幾萬華人被驅逐、迫害,紛紛逃往其他國家。很多華人以詩詞記載了痛苦、淒惶和辛酸的逃亡經歷。如曾旅居越南而后到法國的華僑薛理茂寫了《望江南二詠》,其中一首《憶舊憤填胸》寫道:“樓上寢,風乍捲簾屏。偶憶昔年驚險夜,萬家虎口幾余生。悲憤滿都城。”詩人偶然憶起當年越南色變之夜,千家萬戶遭到殘害,哀鴻遍野、滿城悲憤的情景。這種傷痛的記憶在他的《調笑令》(難民之聲)、《相見歡》(避難隱憂)等詩詞中都有呈現。作者以淒楚哀婉而又憤恨的筆觸,描繪了越南華人遭迫害被迫逃難的悲慘景象,讀之令人感憤不已。

 

20 世紀,印尼曾發生多次大規模驅逐、迫害華僑華人的慘劇,海外華人寫詩抗議印尼政府、聲援印尼華人。如美國黃天冒的《聲抗印尼排華》、周榮的《聲討印尼虐華暴行》、張蘭芳的《鳴冤》(印尼排華事而發)、西班牙朱一琴的《寫在印尼排華暴行之后》、法國林吉龍的《印尼暴亂禍及華僑,謹向兩岸諸公晉一言》等等,都是這一類作品。

 

我們無法得知有多少華僑華人死於越南、柬埔寨、印尼、美國、馬來西亞、緬甸、印度等國的排華運動,但我們應該記住海外華人所遭受的這些不公正對待和迫害,這是海外華人移民史上不能抹去的慘痛記憶!

 

時至今日,雖然如歷史上那樣慘痛的排華運動少有發生,但生活、創業的艱難依然是海外想有所作為的每一個華人必有的體驗。美國華人許國樞《滿江紅》詞雲:“客阻金山,曾幾度,廿年歲月。憶當初,滿懷壯志,豪情洶烈。直欲十年纏萬貫,何愁五載鰲頭奪。到如今,寥落困他鄉,情淒絕。名何有?升斗撮。財何有?蠅頭末。可幸年雖老,雄心不減。更喜眼明身尚健,忍看理想頻夭折。待從頭重整舊時章。成新說。”詩人客居金山二十多年,曾經豪情萬丈,躊躇滿志,如今卻寥落他鄉,困頓不堪。法國華人林吉龍的《浪跡天涯》《哀貧》《安貧》等都道出了在異國的艱辛。這些詩詞並非他們個人獨有之經歷感受,而是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了海外華人離散的辛酸、艱難與坎坷。

 

(三) 異域風土人情、社會時事的書寫

 

海外華人詩詞中,有很多作品描繪了異國風光和習俗人事,開拓了古體詩詞的題材,豐富了表現內容。法國陳湃 2006 年寫的兩首《巴黎妓女大示威》,記錄了法國警察佔領合法妓女居所,引發巴黎妓女大示威的事件,其一雲:“抗議佔香巢,流鶯上街游。總理不接見,決心宿街頭。”法國單澤陽《黑工怨》寫道:“塞納河濱一黑工,偷偷車衣躲家中。長年累月燈作伴,嚴閉門窗怕走風。日以繼夜拼命干,臉色慘白兩眼紅。腰酸背痛咬牙縫,怕遲交貨老板凶。出國費用債累累,泰山壓頂愁霧濃。平時不敢走大路,怕查証件匿行蹤。名城廣廈望無際,黑工在此身難容。暗自流淚暗嘆息,長悔當初聽人哄。遙望雲天家萬裡,欲歸難歸恨無窮。”此詩以寫實的筆法刻畫了在法國打黑工的華人擔驚受怕、暗無天日、思念親人、欲歸不能的生活苦痛。法國林吉龍在《歐風》(古風)中寫道:“歐西文化異中原,一對女人可結婚。兩個男男談性愛,自由接吻等閑看。讀書政府給資助,醫藥診金福利還。出品商標權獨享,國民樂業笑開顏。”該詩書寫了歐洲社會對同性戀的寬容和認同,表達了作者對當地民眾所享有的教育、醫療福利,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感到新奇。

 

異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在海外華人詩詞中也有較多的描繪,如美國華人對舊金山、金門橋、紐約的摩天大樓、自由女神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描繪。法國、英國、日本、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景觀在海外華人詩詞中亦有吟頌。這些作品不僅再現了異域風物景致特點,也關注一些景觀的歷史感,抒發作者游覽的感受和感慨。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到華人寫作時的立場和態度,有些是以外國人的旁觀者身份書寫,並不把自己看成是所在國的一份子,反映出落葉歸根的心理﹔而有些則以所在國公民的身份去關注國事,很顯然是落地生根的心理反映。這是一百多年來,幾代海外華人心理變化的體現。

 

(四) 世界大情懷的抒發

 

“有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而隻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文文學。從筆者搜集到的資料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比利時、西班牙、德國、荷蘭、瑞士、瑞典、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亞、巴拿馬等等很多國家都有華人詩人。這些詩人將華夏詩風帶到世界各地,以中國傳統的文學樣式抒寫著他們的生活和情懷。很多詩人並不局限於個人狹小的生活空間,他們也關注人類生存、世界和平、環境保護等問題。如兩德統一、中東局勢、“9·11 事件”等都在海外華人詩詞中多有書寫,表現了海外華人心懷天下,愛好和平的人文情懷。

 

中東局勢歷來比較復雜,戰事頗多。海外華人寫有許多這方面的詞,呼吁和平,倡導人道主義,表達對中東人民的同情。如羅秀玲的《哀中東》雲:“烏雲彌漫望中東,焦土雙方苦難同。烽火年年千賬月,災黎處處幾秋風。尊崇暴力慈心泯,摧毀文明道義空。百世相仇難化解,蒼天無語泣哀鴻。”美國華人譚克平有很多批判戰爭、倡導和平的詩詞,如《哀中東》《環宇呼聲》《波斯灣危機》等詩作對發動戰爭攫取波斯灣石油資源的霸權者給予了強烈的批判。

 

這類詩詞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再多舉。這些作品體現出海外華人高遠的人文理想,表達他們超越了個人生存和功利之心,以世界的視野和開闊的胸懷,為眾生之幸福、世界之安寧、人類之未來而發聲,體現了博大的情懷。

 

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經典特質—異域情懷的詩意抒寫,也呈現出海外華人文學所共有的離散性、跨文化性、世界性等特性。可以看出,海外華人就在這種文化碰撞中體會中外的差異和優劣,在比對中尋找自處的空間,從而調整心態,努力適應異域生活。他們的古體詩詞在雙重甚至多重文化夾縫中生長,在題材、內容上有著中國古代詩詞、國內現當代詩詞以及海外華人小說、當代詩歌等都無法替代和涵蓋的特色。雖然體裁形式是古典的,但其思想意識和表現內容都是現代的,並融合了中外文化,具備了經典化的特質。饒芃子教授在《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經典研究之思》中從三個層面概括了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性特征:“一是從精神意蘊看,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有一種多元文化跨界認同的開放品格,在文化和美學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原創性﹔二是從藝術審美看,它們涵納了多個地區移民作家復雜多彩的心靈世界和‘離散’生涯獨特精神歷程的敘寫,為讀者提供了與本土文學不同的審美經驗,有新的詩學內涵﹔三是從文學史的層面看,它們為世界文學史翻開了新的篇章,是新的 20 世紀世界文學史重構中不可忽略的新元素、新內容。”這幾個特征在海外華人古體詩詞中體現鮮明,尤其是在對華人“離散”生涯描述、獨特心靈世界的揭示等方面,海外華人古體詩詞更為直接和細膩。

 

 
 

二、百年滄桑詩詞路—經典化的歷史積澱

 
 

 

古體詩詞在當代文壇屬於小眾創作,在海外更是處於文學邊緣的邊緣,在此討論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經典化問題有可能被質疑。但筆者以為,在過去一百多年中,海外華人詩人堅持中國傳統文體的寫作,其意義不隻在於個體生命的詩意抒寫、文化身份的體認,更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繼承及其在海外的延續、發揚。了解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創作史,正視海外華人詩人的努力和成就,揭示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研究的價值,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

 

(一) 海外華人古體詩詞溯源

 

華人到海外的歷史源遠流長,他們所寫的最早的古體詩詞已不可考。有據可查的是 19 世紀中后期流亡、留學或移民到海外的華人留存下來的詩文,多是美國和東南亞華人所寫。在筆者收集到的資料中,較早的詩作是容閎 1853 年在美國給同學的贈言簿上用中英文寫的一首詩:“善似青鬆惡似花,如今眼前不及他。有朝一日霜雪下,自(隻)見青鬆不見花。”但據筆者考証,明刻本《弘揚嘆世經》裡已有“善似青鬆惡如花,花笑青鬆不如他。有朝一日嚴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這樣的詩句。因而,容閎是在化用前人詩句抒寫他在耶魯的處境和心情。而后有美國華人戈鯤化在美國期間(1879 — 1882 年)寫的兩首五絕:《贈哈佛特書院羅馬文掌教劉恩》和《贈耶而書院華文掌教前駐中國使臣衛廉士(三畏)》。在東南亞,盡管早在 17 世紀就已有華族群落,但據李慶年的考証,東南亞保存至今最早的舊體詩是 1887 年 12 月 19 日《叻報》所刊登的張汝梅的四首絕句。在風起雲涌的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中期,中國沿海的很多文人學者紛紛到海外避禍,他們心系中國,密切關注中國事態的發展,發文寫詩闡明立場。二戰后,到海外的華人越來越多,古體詩詞的創作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二) 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發展概況

 

在海外華人詩詞創作史上,東南亞、美國地區華人創作詩詞歷史較久,成就突出。東南亞早期的知名詩詞家有邱菽園、劉楚楠、陳春生等。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陳濟民、劉楚材、張濟川、潘受等都頗有詩名。這些詩詞家出版了大量的詩詞集,至今已超過 100 種。美國早期詩歌集有前文提到的《金山歌集》和《埃侖詩集》。這兩部詩歌集中的詩作作者絕大多數已不可考。他們多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農民,以粵語等方言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在美國受歧視、排擠、壓榨的艱難、邊緣的移民生活,抒發他們思鄉、憂國憂民、壯志未酬等情愫。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去美國的華人越來越多,古體詩詞的創作也得到了大的發展。陳沾、李駿發、張病知、潘力生、梅振才、譚克平等都是美國華人界知名的詩詞家。

 

相較於東南亞和美國,其他地區的華人移民較少,古體詩詞的創作相對薄弱。加拿大華人詩詞創作歷史較短。隨著 20 世紀 80 年代大量華人移民到多倫多等城市,吟詠之風漸盛,著名的詩人有陳浪平、黎均全、司徒樹濃等。因地理和交通原因,華人移民到歐洲的較少,20 世紀 70 年代,因法屬殖民地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地發生了難民潮,很多華人移居到法國,促進了歐洲華人詩詞的發展。羅郁生、陳湃、葉星球、劉錦權、薛理茂、李文郁等都是歐洲華人詩詞界名家。華人移民澳洲雖已有百年歷史,但於詩詞創作方面卻無太大建樹,詩友寥寥可數。日本雖是中國近鄰,但由於歷史原因,移民日本的華人相對較少,詩詞創作也不興盛,當代詩人有張達三、姚書海、趙樹膽等。非洲和俄羅斯華人移民不多,尚沒有搜集到資料可以說明這些地方的華人詩詞創作情況。

 

在一百多年的歷程中,海外華人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精神在海外延續和發揚著中國傳統的抒情方式,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愛好詩詞的海外華人結成詩社,共舉詩詞盛事。截止到當代,海外華人先后成立了約近百個詩社,集中在東南亞、歐洲、北美洲等地區,其會員遍布世界各地。著名的詩社有全球漢詩總會、美國紐約四海詩社、歐洲的龍吟詩社等。海外華人在《叻報》《星洲晨報》《聯合日報》《星島日報》等中文報刊上刊登詩詞作品,或出版作品選集和個人詩詞集,如張病知的《旅美零縑》、譚克平的《天涯吟草》、薛理茂的《花都塔影詩詞集》、陳湃的《凱旋門 - 天安門》、劉錦權的《劉錦權詩詞選集》、黃玉奎的《兼善集》等等。這些詩詞活動和作品集,為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研究和經典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走向經典—經典化的多元途徑

 
 

 

海外華人古體詩詞既具有經典特質,亦有一百多年的積累,作品繁多,名家輩出,已然具備了經典化的條件。國內外學界在此領域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對新加坡著名詩人潘受、邱菽園的個案研究,對馬來西亞華人古體詩發展歷史的梳理以及美國早期華人詩集《金山歌集》和《埃侖詩集》的分析討論等。盡管這些研究成果遠遠不能反映海外華人詩詞創作的全貌和成就,但不可否認,這些成果對海外華人詩詞經典化進程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筆者以為,當前對於海外華人古體詩詞,還應從如下四個方面加強研究和經典化。

 

(一) 對海外知名詩詞家進行個案研究

 

如前文所述,一百多年來,海外詩壇相繼出現了很多頗負盛名的詩詞家,他們在當地,甚至整個海外詩詞界,影響都很大。他們的詩詞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在思想性與藝術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如新加坡的張濟川(1926 — 2002),一生創作詩詞多達 8000 多首,有《神州客詩詞集》傳世。他曾任全球漢詩總會會長、中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等,為推動海內外詩社聯盟積極奔走,亦為古體詩詞在海外的發揚鞠躬盡瘁,在海內外詩詞界享有盛譽。他的詩詞包羅萬象,情真意切,既有豪邁慷慨之作,亦有柔美婉約之詠。而美國的戴堅則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儒將,抗戰時期,他就寫有很多詩詞記錄戰事,一直筆耕不輟,出版有《戴堅將軍詩詞精選》。加拿大華人女學者葉嘉瑩以古典詩詞的教學和研究聞名海內外,其《迦陵詩詞稿》收錄了葉嘉瑩六七十年間創作的詩詞560 多首。她的詩詞情感真摯,題材多樣,談今論古、感懷時事、游覽記人、詩詞唱和等無所不包。在海外華人詩詞界,還有很多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詩詞作者,他們熱心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傳,鐘情於古體詩詞的寫作,游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穿梭於中國文化與所在國文化之中。在異國文化語境中,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難能可貴。因此,國內學界應加強海外華人詩詞家的個案研究,進而了解整個海外華人詩詞界的狀況。

 

(二) 選取經典文本出版,介紹給國內學者和讀者

 

目前,就筆者收集到的一些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選集來看,的確有很高的文獻和文學價值,但亦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如李駿發主編的《全球當代詩詞選集》和《全球當代詩詞選集續編》,張病知主編的《全球華僑詩詞史話(附錄:當代全球華僑詩詞選集)》等,因冠之以“全球”二字,故這幾本選集都不僅包括了東南亞國家、歐洲、美洲等國的華人詩詞,還有大陸、港澳台詩詞人的作品。均以筆畫排列,對於作者隻簡單注明籍貫和任職,每位作者選取一首或多首不等。與前面幾本選本相比,楊金亭主編的《20 世紀台港澳暨海外華人詩詞選》不包括大陸詩人,范圍縮小了,收錄了 75 名詩詞人的作品 1100 多首,數量上少很多。天端主編的《詩行天下—中國當代海外學子詩詞集》,從書名可以看出,側重於當代比較年輕的學子之詩,主要是現代詩,也收錄了一些古體詩詞。因此,選取能夠反映不同時代海外華人創作的優秀詩詞結集出版,是十分必要的。

 

(三) 在海外華文文學史及教程中充分介紹海外華人古體詩詞

 

現已出版的幾部海外華文文學史和教材如《海外華文文學概觀》《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海外華文文學史》《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教程》《海外華文文學教程》等,對海外華人古體詩詞創作並沒有專門的論述,只是在梳理東南亞、北美海外華文文學發展脈絡時,提綱挈領地概述早期華人古體詩詞的寫作,或對某個詩詞家生平、作品做言簡意賅的介紹,分量太少,無以見其全貌。另外,研究中國現當代古體詩詞的一些著作,對海外華人詩詞家亦有簡要介紹,如王小舒等人的《中國現當代傳統詩詞研究》第二章第六節“港台及海外華裔詩人”中例舉了港台及美國、馬來西亞等地華人詩詞家的作品,並無評論。胡迎建的《民國舊體詩史稿》第十四章“台港澳地區及馬菲詩簡述”對馬來西亞、菲律賓的華人舊體詩做了簡要敘述。總之,從文學史的層面來說,國內學界對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意義還不夠重視,這是今后需要加強的一個方面。

 

(四) 進行區域性的深入研究

 

以國家或者大洲為核心,展開區域性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對美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等國的華人古體詩詞的創作情況以及作品進行多方面的研究,或者以東南亞、北美洲、歐洲為軸心,將這些區域的國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討論,因為這些地區的華人常常聚集在一起舉辦詩詞活動。如在歐洲龍吟詩社的引領下,法國、英國、比利時、德國、西班牙等國的華人詩詞作者團結在一起,共同切磋唱和。在此種研究的基礎上,應展開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對海外華人古體詩詞豐富多元的特性加以准確的揭示,並與大陸、港澳台現當代詩詞作品進行比較,以此對一百多年來古體詩詞的發展面貌有相對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就當前的研究形勢來看,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經典化研究還面臨一些難題,如學者的研究觀念、作品收集困難等,但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經典化卻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對海外華文文學史、海外華人詩詞史、中國當代古體詩詞史的建構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海外華人移民史研究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和文學在海外的傳承、再生等方面的研究都富有意義。

 

 

(責編: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