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創業中華
高益槐:心系桑梓 筑夢“三農”
嚴 瑜 林小藝
2017年10月26日1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心系桑梓 筑夢“三農”(僑創之星)

他是中國僑聯在2017年推出的“新僑創新創業杰出人才”之一。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醉心科研,無私奉獻﹔作為一名企業家,他創辦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造福一方。

上山下鄉10年給予了他意志上的磨練﹔改革開放后,他遠赴新西蘭求學和科研﹔如今,他在祖國騰飛的時代回國,勵志科技興農,助推家鄉發展。多年來,他用滿腔熱情在生物科技、生態農業領域作出了出色成績。他是真菌學專家、醫學營養學專家、安發國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高益槐。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福建古田的青山綠水讓出生於園藝和醫藥世家的高益槐從小就痴迷於白木耳、香菇、竹蓀這些真菌的成長奧秘。中學畢業后,高益槐插隊回到家鄉,“上山下鄉”。工余之時,觀察野生菇類的生長規律,或到一些真菌研究所向專家請教食藥用菌的人工種植問題,成了高益槐最常做的事情。

1977年恢復高考,高益槐考入福建農學院。“我在鄉下勞動了10年。農村很貧窮,農民致富的手段很少。我想盡快學好關於‘農’方面的知識,從科研入手為農民提供一條出路。”

1982年,高益槐畢業后留校任教。但在4年后,他毅然走下講台,回到家鄉培育真菌新品種。“大學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天天課堂與實驗室兩點一線,讓我總覺得缺點什麼。我希望能夠帶著自己研究的食用菌、水果種植技術扎根一線,拿出一些實在的成果。”

離開象牙塔,重返農村,不少親戚朋友認為高益槐“腦子進水了”。但高益槐沒有令人失望。在家鄉的沃土上,在破廟臨時改造的實驗室裡,他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種迅速取得全面突破,得到了各界嘉獎。從那時起,福建古田這個“食用菌之都”的名號就與高益槐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6年間,高益槐用科研成果幫助古田人走出了一條科技興農的道路。

談及當年回鄉后取得的驕人成就,高益槐並沒有流露出志得意滿的神情。但是,從他那沙啞的嗓音中,一股對科學的執著與熱忱舒緩而堅定地向外表露。

敢於“惹事兒”的人生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一些重大轉折。但像高益槐這樣一次又一次主動走出自我舒適區,敢於不斷“回到原點”的人卻很少見。

1992年,成功入選中國50名優秀青年科學家、甚至被家鄉民眾譽為“科技財神爺”的高益槐隻身前往新西蘭開始求學之旅。他坦言:“當時國內在醫學營養學領域沒有先進的研究設備和技術,對於出國拓展新的進步空間,我的內心是迫切的,即使出國意味著又要將自己置於新的環境之中。”

因為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重重障礙,高益槐最開始的研究工作粗泛且無序。“我抱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態,英語不好,就從最簡單的英文字母發音學起﹔科研水平跟不上,就每天泡在實驗室。憑著這種年輕人所謂的拼搏也好、努力也好、興趣也好,終究看到了一些成果。”

在新西蘭主持課題期間,高益槐不僅破解了香菇、靈芝等真菌的藥效成分結構和精華成分提取方法,還成功發現靈芝中最珍貴的藥用成分——多糖D6,在全球首先實現了不同多糖成分的藥性兼容和互補,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新西蘭再次見証了屬於高益槐的光輝歲月。他研制的一款天然藥物產品,被新西蘭政府作為禮物贈送給各國首腦。他所取得的其他多項成果也被迅速推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海外市場。然而,身處異國他鄉的高益槐內心卻時常泛起思鄉的漣漪。

“過去曾有一位領導對我說過:‘報國不分先后,報國不分形式。’回饋桑梓始終是有責任感的華僑華人的使命。我的心中一直有一個不可卸下的擔子,那就是用現代科學的手段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特別是‘三農’問題。”

高益槐認為,一般的科技手段撬不開貧困的大門,必須在高科技領域有一定的突破,才能“牽住牛鼻子”,引領致富之路。2005年,高益槐帶領科技團隊和成果回國投資興業,創辦了安發(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寧德建設的融研發、生產、科教、營銷為一體的安發(福建)生物科技園,成為了高益槐對家鄉人民的回報之作。

然而,創業之路從來不可能一帆風順。

“回國時想得很簡單,隻想著把技術拿回來,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可是,人才問題、資金問題、市場推廣問題……每一個問題都令高益槐焦頭爛額。同時,海外新技術要適用於國內的生產標准、法律法規,直到最終讓國民接受,這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創業初期,高益槐負債累累,除了表面上的經濟負擔,“我們做食品藥品的,更多的是要承擔對社會的責任”。談及創業守業的酸甜苦辣,高益槐依然面色平靜,但是,他的語速也漸漸放緩,顯得沉穩也沉重。

“成功了可以勉強一笑,但是這一路,可能造成失敗的‘雷區’太多了。大家或是佩服或是唏噓,覺得我原本可以過著優渥安逸的生活,偏偏敢鋪這麼大的攤子。”

創新是“安發模式”之魂

當想到努力構筑的基業是自己的心頭所好,又能夠造福一方百姓,高益槐認為再苦再累都值得。

“現在,生物科技在中國大有前途。”高益槐認為,在農業方面,中國有著獨特的資源優勢,如何在保護環境、永續發展的基礎上依靠農業科學發揮品種的優勢、提升農林牧副漁產值量,讓中國的生態農業走出去,是解決貧困、奔向小康的一條不可缺少的康庄大道。

高益槐創辦企業入駐福建寧德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后,選擇了以現代生態農業為基礎、生物科技為支撐、農源型工業為依托的全產業鏈經濟模式,應用國際最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對農業資源產品進行精深加工,使農業資源原料價值多倍增值,以資源的高效益利用實現對農業的反哺,這一經驗后來被稱為“安發模式”。

而“安發模式”的靈魂在於科技創新。“我的企業是由科學技術和專利來推動長期發展的。”說到此處,高益槐的臉上露出了驕傲而欣慰的笑容。“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沒有科技作為支撐的創新是沒有底氣、前瞻性和競爭力的。但同時,我們的產品也必須面對大眾,如果市場不認可,那也走不下去。”

高益槐認為,任何企業想要持續發展,就必須走在時代的潮流,處於“風口浪尖”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高益槐的書房中,挂著他的外祖父贈與他的一副對聯:“梅沖霜雪偏舒芷,蘭雜蓬蒿不礙香。”高益槐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幾十年如一日地不斷向科研巔峰沖擊。同時,高益槐又是一名朴實的戀鄉人,在已接近古稀的年歲,仍抱著一種“興國富民”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努力通過科技破解“三農”問題,為“精准扶貧”作出貢獻。

“我知道什麼是貧窮,什麼是開放,什麼是復興,什麼是騰飛。而我堅信,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正能夠對區域經濟產生革命性推動力的還是科學技術與管理技術。”高益槐希望通過建立有效的技術支撐體系,對生物資源原料進行規范種植和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從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多層次生物產業的發展,輻射更多的基地和農戶。

(責編:實習生、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