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华侨华人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侨力量”:福建晋江侨乡的实践与启示
李明欢 吕云芳
2024年04月22日13:25  来源:中国侨联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确认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谐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特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笔者多年深入福建重点侨乡晋江进行实地调研,对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侨乡的现代化进程有深切体会。本文以调研所得为基础,着重阐释“侨力量”在晋江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发挥的独特作用。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梳理既有成果;第二部分对本文提出的“侨力量”概念做基本界定和阐述;第三部分从晋江“侨力量”如何助推经济发展,贡献共同富裕,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侨务工作赋能“侨力量”四个方面进行详实阐述;结论部分就“侨力量”为何以及如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独特优势做简要小结。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强国富民的现代化道路。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明确指出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9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随之,周恩来总理于1954年9月23日在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明:“我们原来的经济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对“四个现代化”的表述。时至1959年,毛泽东主席又将“四个现代化”概括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至此基本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框架。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邓小平在1984年指出:“在本世纪末建设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此后,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有力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性论断。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五大特征,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发人深省,相关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话题。尤其是二十大之后,中国知网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文章,从之前的每年几百篇,猛增到2022年的2825篇,2023年更是达到9244篇。相关论文几乎涉及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但如果将“中国式现代化”并含“华侨华人”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则2022年为2篇,2023年为8篇。显然,直接关注并探讨华侨华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发挥作用的论文相对有限。

国际移民是现代化动力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促进一个国家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侨华人亦不例外。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从投资兴办现代企业、传播民主思想、创办现代教育,无处不见华侨华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从1979到2017年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中,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投资的比重长期占据六成以上。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为中国教育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2005年全国侨办系统开始实施“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重点引进各类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8年,广东省累计引进海外人才5.8万人,其中华侨华人达到70%以上,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行业。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3年第2期在“华侨华人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之下,集中发表了张国雄、张振江、陈奕平等华侨华人研究学者的三篇论文。张振江认为,华侨华人因其具有“中华根性”、“在地性”和“跨国性”,故而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天然的相通之处,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新范式。陈奕平等总结了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贡献,认为侨汇收入促进了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侨商投资推动了中国企业制度、经营模式的现代化,知识、技术人才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资源,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获益者。张国雄认为,中国的侨乡建设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缩影,中国式现代化的侨乡建设也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传统和成就,而侨乡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更具有扩大中国式现代化世界传播效应的使命。

以上研究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福建晋江进行实地调研。晋江是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称的著名侨乡,同时更是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典范。本文以晋江为个案,界定“侨力量”的内涵,阐述“侨力量”在晋江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二、“侨力量”概念的界定

本文提出的“侨力量”,主要指华侨华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正能量,由侨亲、侨汇、侨捐、侨资、侨智和侨谊六大元素构成,而党和政府制定的侨务政策与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则是“侨力量”能否发挥独特作用的在地引领和重要保障。

“侨亲”是侨力量的基础,是海外华侨华人与故土亲人之间存在着的先赋性的血缘、地缘纽带,如此亲情与华侨华人个人是否富有、是否事业有成并无直接关系,但其亲情深厚与否则与华侨华人本人是否在家乡生活过,是否在家乡仍有近亲存在一定相关性。

“侨汇”是华侨华人汇寄给留居故土之家人的钱款。虽然汇回家乡的钱款数量有多有少,但大多数第一代移居海外的乡民一旦有所收入,都会向故乡汇寄钱款,赡养留居故乡的家人,这是华侨华人与故土家人之间基于血缘亲情的经济纽带。

“侨捐”是华侨华人为家乡的捐赠。侨乡处处可见海外乡亲的捐赠,从道路、桥梁、校舍、医院到各类奖学、奖教、助贫、助老基金,不一而足。虽然能够一掷千金提供大笔捐赠者为数不多,但在侨乡四处可见的“功德碑”或“功德簿”上,不乏来自海外乡亲数十上百元的小额捐赠。海外乡亲无论贫富,为家乡公益事业尽一份力乃人之常情,尤其是在福建侨乡,有“输人不输阵”之说,此言虽然有挣面子之意,但同样蕴含着海外乡亲对家乡的一份亲情。

“侨资”是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投资。华侨华人当中能够进行投资者占比有限,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都可以看到侨商在祖籍国投资创业。例如,改革开放的历史文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汕头等地领取001号外企营业执照的都是侨商投资的企业。正是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侨商率先冲破阻力创业中国,助推了当代中国式现代化的腾飞之旅,而他们自身也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获益良多。

“侨智”是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直接的智力投入或间接的智力支持。一个十分突出的事例是,改革开放初期,当中国极需高科技人才之时,美国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发起的CUSPEA项目(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历时十年,争取了近亿美元资助了近千位中国学子在欧美名校完成博士学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归国服务,构成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侨谊”是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情谊。华侨华人尤其是数千万华裔生活在世界各地,他们在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中与不同种族民众和睦相处,奉公守法,安居乐业,为居住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搭建居住国与祖籍国之间友好交往的桥梁,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意义深远。

在上述六个要素中,侨亲、侨智、侨谊是“侨力量”的内在基础,侨资、侨捐、侨汇是“侨力量”的外在表现。必须强调的是,党和政府制定的侨务政策,各级侨务部门兢兢业业的工作,是以上六个要素构成的“侨力量”能否发挥作用的在地引领和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正是各级党政部门卓有成效的侨务工作,才能引领并汇聚起独具中国特色的“侨力量”,并且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独具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侨力量”与晋江现代化实践

晋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下辖13个镇和6个街道,2023年常住人口为242万。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县,一跃而为当今福建省首屈一指、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市。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工作期间,曾经六年七次深入晋江调研,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于2002年提出了著名的“晋江经验”。“晋江经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纵观当代晋江的现代化进程,“侨力量”之特殊贡献无处不在,熠熠生辉。

(一)“侨力量”助推现代化工业体系建立与转型升级

“晋江经验”六个“始终坚持”中的第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展是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

今天晋江享有鞋都、伞都、拉链之都、陶瓷重镇、夹克之都、体育之城等一系列响当当的美名,形成了晋江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用晋江当地人的话说,这一切无不“始于侨,成于侨”。

今天产于晋江的安踏、特步、360、鸿星尔克等运动鞋品牌名闻遐迩,而溯源追踪,晋江制鞋业的起步正是源于一位普通海外晋江人的务实性建议。1979年,陈埭镇村民林土秋的姐姐从海外回乡探亲时,敏锐地意识到刚刚兴起的改革之潮为民营企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建议弟弟汇集侨眷手中的余钱集资办厂。林土秋接受姐姐的建议,并在姐姐的帮助下说动并联合14位家有侨汇的村民,每人从自家余钱中拿出2000元,创办了晋江第一家民办鞋厂。他们从国营鞋厂请来两位师傅,指导着十数位从不知制鞋为何物的村民,靠着几把剪刀、几只锤子敲敲打打,一年就创造了高达160%的利润,当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

晋江第一家民办鞋厂的成功运营,为侨乡村民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带动了晋江侨乡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波创业潮。1981年7月,晋江地委和行署联合召开了全区侨务工作会议,根据侨乡“闲余资金多、闲散劳力多、闲置房屋多”的特点,引导、鼓励归侨侨眷集资创办各类小型侨属企业。以此为契机,侨乡兴办实业热潮以“三闲起步”为标志,迅速席卷晋江大地。而且,由于晋江侨乡侨眷基于亲缘、乡缘网络而具有特殊的跨国关系优势,诸多小作坊刚刚起步,就能够为国外大厂乃至大品牌接单加工,形成了全新的“三来一补”运营模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模式,为晋江的民营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石。

根据1985—1990年间在晋江担任县委主要领导的尤垂镇的回忆,在他任职期间,通过亲属之间的捐赠方式,海外晋江人为家乡引进了各类小型先进生产设备2万多台(套),引入先进工艺、技术700多项。新加坡的黄加种、菲律宾的施至成等晋江籍企业家还率先回乡投资开发区建设,掀开了成片土地开发的新篇章。正是通过海外乡亲的传帮带,打通了本土新兴小企业与国外信息、物资、市场、资金交流的特殊渠道,短短几年间,晋江民办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三资企业上路”是晋江“侨力量”助推侨乡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我国开放政策的持续性仍有疑虑,对国内的投资环境、生产能力很不了解,正是华侨华人率先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了解政策导向,考察投资环境,并带头与家乡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而此前通过“三来一补”起步发展的一批民营企业,其中的佼佼者进入了最早一批三资企业的行列。海外晋江人通过不同途径投入资金,弥补了晋江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侨外资企业成为晋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晋江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出了显著贡献。

从“三闲起步”和“三来一补”模式的形成,到海内外晋江人携手共建的三资企业遍布晋江全域,独具特色的强大的“侨力量”使当代晋江现代化进程在起步阶段就实现了弯道超车。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海外晋江人主要以侨汇、侨资为家乡经济发展助力,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海外晋江人的“侨智”已迅速凸显其对于晋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力。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在重创晋江众多民企的同时,也驱使他们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在这一轮转型升级进程中,海外晋江籍著名企业家如菲律宾的陈永栽、施至成、陈祖昌等人,以其成功的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成为家乡新一代同行的样板。由此,晋江众多民营企业从“为人贴牌”向“自创品牌”转型发展,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跨越提升,从“侨汇筹资”向“上市融资”华丽转身,步入现代运营之路。

我们在调研中还注意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一大批晋江创二代、企二代从海外学成归来,新生代侨力量正着力推动晋江产业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在有着福建“中关村”之称的“晋江创新创业创造园”,晋江新一代企业家们放眼全球,识变求变应变,原有传统优势产业借助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应用场景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迭代延链,而新兴产业则在高起点建链,朝着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侨力量”奉献共同富裕的光彩事业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晋江,用当地民众的话说:晋江人没有走过没有侨捐的道路,没有上过没有侨捐的学校,没有进过没有侨捐的医院!来自海外晋江人的“侨捐”处处可见。不过,我们在调研中更关注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侨捐”显示出了捐赠理念的变革与创新。

第一,创新性地设立“民俗捐资”专项,移风易俗奉献共同富裕事业。晋江慈善总会创立于2002年,是全国首家县级市的民间慈善机构,总会的主要发起人和捐赠人以海外晋江籍企业家为主。慈善总会成立的第二年,时任副会长的晋江籍菲律宾侨商陈永培先生即以菲律宾侨界慈善活动为例,向全体理事倡议:学习海外华人慈善机构的好经验好作法,把用于婚丧嫁娶的费用和收取的礼金捐献给慈善总会,既转变社会风气,又增加慈善资金。陈先生的倡议得到理事们的一致赞同,总会正式发出了《简办红白喜事,襄助公益事业》倡议书。陈先生带头将是年底拟为母亲祝寿的1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慈善总会,并承诺在那之后每年母亲生日都捐赠10万元,而慈善总会会长许连捷随之也将儿子是年底婚宴礼金30万元捐赠给了慈善总会。自此,由海外晋江侨商首倡,晋江海内外企业家共商共行的移风易俗善举,即婚丧嫁娶“不比排场比慈善”,“人人可慈善,人人可参与”的现代慈善理念在晋江蔚然成风。截至2023年底,晋江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达45.98亿元,其中近一半来自于婚丧嫁娶的“民俗捐资”。

第二,坚持“授人以渔”的慈善理念,助推共同富裕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晋江围头村为例。2018年,围头村委会创新性地制定了“村连侨、侨帮村”的“围江慈善人”计划。以帮扶因病因灾而陷入困难的家庭为基本宗旨,招募海内外围头乡亲担任“围江慈善人”,成立“围江慈善人爱心委员会”。2018年报名的乡亲有来自菲律宾的围头人20名,来自中国香港20名,还有10名分别来自缅甸及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等地。根据约定,每位“围江慈善人”每年认捐扶贫款5000元,帮困款3000元,采取“一带二”方式各帮扶两个困难家庭。每个受捐家庭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受助扶贫款者应参加社区营造、环境卫生保洁、敬老爱幼等义工服务累计50小时以上,受助帮困款者应参加义工服务30小时以上,共同以义工服务回报社会关爱。“围江慈善人”项目的设立,既是海外乡亲表达关心家乡发展的路径,也使困难家庭在接受援助的同时通过义工劳动回馈社会。

另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晋江安海溪边村则是由本村澳门籍企业家投资成立股份制“溪边经济合作社”,孵化出宝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安海乡村联盟驿站和爱购安海平台等“造血项目”,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力争实现村民、集体双增收的良性运作,让全体村民都能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第三,拓展“大爱无疆”的慈善境界,让共同富裕事业惠及方方面面。如果说历史上海外晋江人的扶贫济困捐赠主要着眼于本乡亲人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海外晋江人的慈善捐赠早已远远走出了传统的“故土乡亲”范畴。晋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许多非户籍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晋江户籍人口123.25万,但常住人口达206万,近百万非晋江本地户籍人口被称为“新晋江人”。晋江慈善项目对新老晋江人一视同仁,2023年底最新数据显示,晋江慈善项目共惠及新老晋江人190034人次。而且,鉴于新晋江人中困难户相对较多,晋江慈善基金的助学项目还专门面向新晋江人家庭子女进行摸底排查,帮扶困难家庭学生如愿就学。与此同时,无论是汶川、玉树地震还是新疆雪灾,无论是北京冬奥会还是残奥会,更遑论刚刚过去的三年抗疫,处处都有海外晋江籍侨商的大笔捐赠。

第四,弘扬“心连心”的慈善精神,让共同富裕事业代代传承。“世界晋江青年联谊会”(简称“世晋青”)以“团结海内外晋江籍新生代共谋发展”为宗旨,在海内外晋江籍年轻人中享有盛誉。该会十分注重引导会员参与慈善爱心活动,并探索出了一系列既符合青年人特点又行之有效的慈善举措。例如,“世晋青”将晋江特殊教育学校的小朋友们作为献爱心的主要对象,于2019年策划了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圆梦微心愿”活动,即每年中秋节前向晋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征集“微心愿”,然后由“世晋青”海内外会员们分别认领。该活动举办五年来,特教小朋友们提出的“微心愿”从希望得到“一个篮球”,“一套画笔”,“一本想了很久但没能买到的书”,到希望得到“一个可以锻炼思维能力的益智棋盘”,“一套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康复器材”。这些微心愿发出后,总计已经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世晋青”年轻会员通过“微捐赠”,一对一地帮助464个特教小朋友实现了他们的“微心愿”。自2020年开始,“世晋青”又为特教小朋友们举办了“心连心共祝福”六一献爱心活动,通过海内外晋江青年的“微捐赠”帮助1000位特教小朋友实现了过生日的愿望。

从晋江慈善总会成立20多年来累计募集高达45.98亿元的善款,到海外晋江籍年轻人为满足特困小朋友“微心愿”而提供的“微捐赠”,无不显示出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慈善事业已成为晋江“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并且代代传承。

(三)“侨力量”致力将最浓乡情转化为最美家园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外晋江人致力于将最浓乡情转化为最美家园的建设,其所折射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改革开放初期,晋江英林镇龙西村村民们争相开办的20多家石材厂让村民的腰包明显鼓了起来,但是,根据村主任的介绍,“那时天空都是灰色的,出门就是一身灰,根本不敢在屋外晾衣服。”2012年,新一届村两委响应政府号召,决定彻底改变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痛下决心关停了村里的所有石材厂,并号召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新一代班子秉持绿色生态理念的发展路径得到龙西村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旅菲乡贤洪肇坚带头响应,先后捐赠上千万元用于改造家乡的生态环境,建起了整洁有序的农贸市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同时修建了古地寺公园、将军祠文化活动中心、英山生态公园,让村民们有家门口的休闲场所。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人居环境整治的经费近一半都来自海外龙西人的专项捐赠。曾经石尘漫天的龙西村如今已经成为“生态美、环境优、百姓和”的美丽乡村。

晋江深沪镇运伙村总人口为1300多人,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乡亲有2000多人。时至20世纪末,运伙村仍然是个相对脏乱差的贫困村。进入21世纪后,运伙村的改造提升方案得到了海外乡亲的大力支持:菲律宾的郑友水先生捐资铺设环村道路;郑和平先生捐资兴建友尚湿地公园和周边景点,并与郑秋生、郑文泽先生合资捐建村级文化楼;柯贤鉴家族捐资建设了贤鉴公园及相关景点,购置汽车赠送村委会;许其昌先生捐资兴建许柴佬公园及铺设村间道路。经过海内外运伙人的共同努力,2016年运伙村成为晋江市首批20个“最美乡村”之一,随后又相继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晋江五店市的改造升级是又一个“侨力量”引领奉献的典型个案。当政府推出五店市改造方案时,得到了海外、境外晋江人的理解和支持。旅居香港的苏千墅先生代表家人以“一元人民币”的象征性“价格”,将承载家族记忆的一座美轮美奂的别墅连带周边花园和花园内的珍稀植物一并“出售”于政府,此举有效带动了改造工程。而菲律宾华商庄清泉、庄朝北、庄铭岸、郑焕彩,缅甸华商蔡德蔗等人的老宅也都按规划融入五店市特色建筑群。正是有诸多海外乡亲率先垂范,今日五店市得以在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的街区当中保留了数十座外型优美、做工精细的传统宅第。作为晋江传统建筑和侨情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作为海内外晋江人维系乡愁的重要载体,五店市已经被中国侨联正式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晋江安海镇溪边村的提升改造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典范。溪边村在进行生态景观绿化美化的同时,项目投资人、澳门籍乡贤许健康专门在自家老宅旧址上,设计建造了一座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书藏楼美术馆”。这是一座融闽南特色与现代风格为一体的特色建筑,我们前去调研时,意外地在馆内看到诸多享誉世界的名作佳画:潘天寿的《初晴》,张大千的《瑞奥道中写景》,傅抱石的《观瀑图》,还有齐白石的工笔花虫册页,美不胜收!美术馆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珍贵展品均来自建馆人许健康位于上海的宝龙美术馆,实行不定期更换,全年免费开放。按照建馆人的初心:要让身在农村的孩子自幼就能在家门口享受一流艺术的熏陶,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如今海内外晋江人正通过共同努力,向世人展示文明发展的现代化乡村模式。

(四)侨务工作赋能“侨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虽然海外晋江人生活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但是,目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无不由衷钦佩,而中国共产党敦本务实的侨务工作,则为引领、汇聚、护航“侨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晋江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注重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侨务工作成效突出。

第一,一以贯之的爱侨之情。晋江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晋江籍海外侨胞是晋江独特而宝贵的财富,市委、市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和年度规划都将侨情、侨务、侨力资源纳入综合考量。每年新春和重要节庆是海外乡亲返乡祭祖、探亲、访友最为集中的时期,晋江市各级党政领导都会主动与返乡的乡亲们叙乡谊,话亲情,谋发展。正如海外侨胞所言:“晋江多年来坚持举行海内外乡亲新春座谈会,是全国罕见的优良传统。”为了帮助海外晋江人留住乡愁,2020年1月,由晋江市委统战部牵头,晋江市侨联等六部门联合启动了建设侨乡文化名镇名村的行动计划,在全市具有深厚侨乡文化底蕴的镇、村推动建立侨史馆,让回到晋江的海外侨胞随时随地都能听得到乡音,品味到乡情,留住“根”,守住“魂”。

第二,踏踏实实的护侨之举。晋江基层乡村、社区的侨联会主席绝大多数由村书记或统战委员担任,从制度上加强了党对侨村侨务工作的领导,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侨务工作的实施力度和效度,直接有效地为维护侨益出实招,做实事。“晋商回归、晋品出海”是新时期晋江市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谋划,两项战略都与侨密切相关,具体实施则涉及方方面面不同部门,只有打破部门壁垒,畅通渠道,才能解决海外晋江籍商、企资金回流、人才引进、专利技术转移等涉及多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为吸引更多“晋商回归”,由晋江市检察院、统战部、侨联、台港澳办等部门联合制定了“晋江市涉侨及台港澳同胞权益保护检察监督协作机制”,在晋江市安海、东石、金井、龙湖、深沪等重点乡镇侨联挂牌成立涉侨检察联络室,聘请基层侨联工作者担任涉侨检察联络员,有效打破部门壁垒和业务分割,为侨胞提供更精准化、精细化的司法服务,让维护侨益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三,不断创新的引侨之智。晋江侨联于2017年在全市开展“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创建活动,延伸侨联组织服务新侨创新创业工作的抓手,加大海外引才引智的力度,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投资兴业,助推晋江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时至2023年,已经先后在洪山文创园、三创园、婴童产业文创园、新塘街道梧林社区、泉州理工学院、泉州轻工学院、领航文化传媒、福建省百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软硬件较为成熟、新侨人才聚集度高、创新创业成效好、扶持发展潜力足的优质园区和高校,设立了晋江市级新侨创新创业基地。作为新侨人才创新创业的优质平台,三创基地也成为侨联组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团结凝聚新侨人才的重要载体。晋江侨务部门还依托世界晋江人总会、晋江海外联谊会、晋江留学生联谊会和世晋青等民间社团组织开展“晋青接力”活动,聘请优秀海外青年才俊为“引智大使”,为晋江转型升级培育新型侨力量。

党有召唤,侨有行动;国之所需,侨之所向。正是晋江党政各级部门卓有成效的侨务工作,方使“侨力量”在晋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四、结语:“侨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大气磅礴的壮丽篇章,也是“侨力量”发挥作用的宏伟舞台。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程,凝聚了海外中华儿女的深情所向。如果说世界上有众多国家都在现代化进程中为其富强而探索道路的话,那么,它们所能依托的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华侨华人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切领悟到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这是侨亲、侨智、侨谊赖以汇集成巨大力量的心理基础。华侨华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艰苦奋斗,事业有成,这是侨汇、侨资、侨捐之所以源源不绝的经济条件。在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光辉目标的引领下,在各级侨务工作者行之有效的帮助下,华侨华人将自己所向往的愿景和中华民族所奔赴的理想结合起来,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侨力量”因此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通过对晋江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侨力量”独特作用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侨力量”作为中国侨乡地区特殊“社会资本”的独特意义:侨亲是纽带,是基于中华民族先赋性血缘的关系资本;通过侨汇、侨资等特定渠道形成的资金流动,构成了有特殊指向的经济资本;而侨捐的慈善内涵,侨智的知性加持,以及由华裔为主体而呈现的程度不等的侨谊则是真实与想象交融的情感维系,其所共同体现的可谓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正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由六大元素交织形成的关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方能共同构成在侨乡这一特殊社会空间内成功实现转换和升值的社会资本,成为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赋能添彩的特殊的“侨力量”。然而,更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侨务政策,是凝聚、引领、壮大“侨力量”的在地化因素,是侨乡社会资本能够转化升值,“侨力量”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独特优势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为全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新选择的同时,也为新时代“侨力量”提供了更宽广的参与机遇、开放红利和发展路径,“侨力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还会是融通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友好的民间桥梁,而且必将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

(摘自:李明欢、吕云芳:《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侨力量”:福建晋江侨乡的实践与启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4年第1期。注释从略,如有需要请参见原文。)

(责编:刘琼、刘婷婷)
X